南宫姓的始祖是南宫适(音kuò,亦称南宫括),在商周交替的历史时期,他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曾参与救援姬昌,还俘虏了商朝的铁杆盟友邗国和黎国的国君,并参与了著名的武王伐纣之战。《封神演义》中,南宫适与散宜生齐名,是西歧的元老之一,担任大将军。姬昌赴朝歌时,曾特别交代“外事托于南宫适”,而当伯邑考进京时,也将“军务托付南宫适”。
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曾向召公奭提到过五位忠诚的谋臣,其中包括虢叔(姬姓)、闳夭、散宜生、泰颠和南宫适。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武王执政时期,虢叔早逝,最终留存的只有四人。《尚书大传》中,将这四人称为“文王四友”,这表明,南宫适在当时的地位甚至比周公和姜子牙还要高。令人好奇的是,“文王四友”或“文王五友”中并没有姜子牙,这更突显了南宫适的非凡地位。那么,这位商周之际的风云人物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份?周朝又是如何酬谢他的贡献?考古学的发现或许能为我们解开其中的谜团。
南宫适的真实身份:姬姓还是外姓?
展开剩余80%关于南宫适的真正身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姬姓宗族出身,也有观点认为他来自其他部落。上世纪80年代,在晋侯墓地的发现揭开了这一谜团。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主要安葬的是晋国的公族成员,包括历代晋国国君。发掘中出土了两件铭文鼎,铭文写着“南宫姬作宝尊鼎”,表明南宫适的“南宫”是他的姓氏,而他本名应为“姬适”,也就是说,他是姬周宗室成员,姓姬,是地道的周朝贵族。结合周朝历史来看,周朝的君主通常信任血缘亲人,即便姜子牙虽为外姓,却与周武王有姻亲,因此南宫适出自姬姓的说法更为可信。同时,闳夭、散宜生、泰颠三人也可能同为姬姓贵族。
南宫适的次子南宫中:参与周王南征
既然南宫适是姬姓贵族且为文王的忠臣,那他在周朝的地位自然不凡。那么,周朝是如何安排他及其后代的呢?在协助武王伐纣后,南宫适似乎逐渐从史书中消失,家族的影响力似乎有了下滑。然而,考古发现表明,南宫氏家族在西周时期仍然拥有巨大影响力,南宫适的后代依旧是周天子重要的依靠。
在宋朝时期,湖北孝感出土了六件西周青铜器,这些器物记录了周王南征的事宜,铭文提到:“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意思是周天子指示南宫氏攻打虎方,南宫中(适的次子)成功擒获“生凤”,并获得奖赏与赐土。由此得知,南宫中(仲)是南宫适的次子,继承了父亲的地位与采邑,保持了南宫家族的显赫地位。根据铭文,南宫中还曾领导周天子的军队,担任重要职务,且其后代可能在西周晚期继续传承这个家族的荣耀。
南宫适最猛的后代:南宫盂灭鬼方
南宫适的家族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后代中涌现出一位更具战力的将军——南宫盂。清朝道光年间,陕西出土的西周大盂鼎与小盂鼎,详细记载了南宫盂击败鬼方的事迹。鬼方是商朝时期的敌对部落,曾在商王武丁时被击败,但一直未被彻底消灭。直到西周时期,南宫盂发动大规模攻势,攻破鬼方的都城李家崖遗址,俘虏了大量鬼方部落成员,迫使其余部落四散逃逸。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看到南宫氏家族的军事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南宫适身上,其后代更是英勇善战,屡立战功。
南宫适的封地与家族的权力根基
那么,南宫适和他的后代到底被封在哪里?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南宫家族的封地应该是“曾国”。2010年,湖北随州开发区的淅河镇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墓地,出土了一件铭文为“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青铜器。铭文中提到的“烈考”指的是南宫适的显赫父亲,证实了南宫犺是南宫适的长子,且被派往湖北随州建立国土。进一步的考古发现还表明,曾侯璵编钟铭文中提到,周天子曾命令南宫适前往南方建国,以警戒江汉地区的异族。可见,南宫适的封地便是曾地,并且他与召公奭、周公旦等人一样,负责了对周朝战略意义重大地区的统治。
此外,通过“曾随之谜”的破解,考古学家确认了“曾国”与“随国”其实是同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南宫适和他的后代不仅为周朝的统一和防御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西周时期建立了一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这个国家一直持续到了春秋末期,曾在吴楚之战中保护了楚国的国君,但最终在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中被楚国吞并。
总结
南宫适的家族在西周时期无疑是举足轻重的。虽然在文献中对他们的记载寥寥无几,尤其是南宫中、南宫盂等人的成就未被充分记载,但考古发现却揭示了南宫家族对周朝的贡献和他们在西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南宫适作为周朝的元老之一,他的家族不仅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后世的战争和政治变革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发布于:天津市欣旺配资-网上配资平台开户-河南炒股配资-可靠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